孟子見梁惠王。 王曰,「叟,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 孟子對曰,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 「王曰:『何以利吾國?』大夫曰:『何以利吾家?』 士庶人曰:『何以利吾身?』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!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千乘之國,弒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。 萬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為不多矣;苟為後義而先利,不奪不饜。」
無聊的人請進來.
無聊的人請進來.
孟子見梁惠王。 王曰,「叟,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 孟子對曰,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 「王曰:『何以利吾國?』大夫曰:『何以利吾家?』 士庶人曰:『何以利吾身?』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!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千乘之國,弒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。 萬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為不多矣;苟為後義而先利,不奪不饜。」
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;率性之謂道;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(現)乎隱,莫顯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獨也。 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 知止而後有定;定而後能靜;靜而後能安;安而後能慮;慮而後能得。 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 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 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 物格而後知至;知至而後意誠;意誠而後心正;心正而後身 修;身修而後家齊;家齊而後國治;國治而後天下平。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?本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!
堯曰:「咨!爾舜!天之曆數在爾躬。允執其中。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」舜亦以命禹。曰:「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敢昭告于皇皇后帝:有罪不敢赦。帝臣不蔽,簡在帝心。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;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」周有大賚,善人是富。「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」謹權量,審法度,修廢官,四方之政行焉。興滅國,繼絕世,舉逸民,天下之民歸心焉。所重:民、食、喪、祭。寬則得眾,信則民任焉,敏則有功,公則說。
子張曰:「士見危致命,見得思義,祭思敬,喪思哀,其可已矣。」
微子去之,箕子為之奴,比干諫而死。孔子曰:「殷有三仁焉。」
陽貨欲見孔子,孔子不見,歸孔子豚。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遇諸塗。謂孔子曰:「來!予與爾言。」曰:「懷其寶而迷其邦,可謂仁乎?」曰:「不可。」「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?」曰:「不可。」「日月逝矣!歲不我與!」孔子曰:「諾,吾將仕矣!」 子曰:「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。」子曰:「唯上知與下愚,不移。」 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,夫子莞爾而笑曰:「割雞焉用牛刀?」子游對曰:「昔者,偃也聞諸夫子曰:『君子學道則愛人;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』」子曰:「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戲之耳!」 公山弗擾以費畔,召,子欲往。子路不說,曰:「末之也已,何必公山民之之也?」子曰:「未召我者,而豈走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為東周乎!」 子張問「仁」於孔子。孔子曰:「能行五者於天下,為仁矣。」「請問之?」曰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」 佛肸召,子欲往。子路曰:「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:『親於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』。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如之何?」子曰:「然,有是言也。不曰『堅』乎?磨而不磷;不曰『白』乎?涅而不緇。吾豈匏瓜也哉?焉能繫而不食!」 子曰:「由也,女聞六言六蔽…